10月30日上午,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济宁市民生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介绍济宁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力促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有关情况。

济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力促社会救助扩围增效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今年以来,在济宁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济宁市民政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健全完善制度、扩大救助范围、精准落实政策,全面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努力让全市城乡困难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健全完善救助政策,扩大救助保障范围

一是实施低保政策扩围。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在省、市低保管理办法基础上,从规范完善低保准入条件、家庭收入核算和家庭财产认定、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单人保”、鼓励就业等方面,细化完善制度,放宽认定条件,适度扩大救助范围。

二是扩大低保边缘家庭认定范围。在去年于全省率先出台《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认定办法》的基础上,今年4月,对认定办法进行修订,将认定对象分为收入型和支出型两种类型,将收入认定范围从省定的低保标准1.5倍扩大至2倍,将家庭拥有车辆现值放宽至年城市低保标准3倍,放宽法定义务人的财产等限定条件,将更多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

三是认定因病致贫重病患者。5月联合部门印发《济宁市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办法》,明确将救助对象认定范围扩大至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联合部门面向基层经办人员开展培训,推动认定工作落地生效、规范执行。四是加大临时救助力度。临时遇困群众,可从户籍地、居住地或急难发生地申请临时救助。对于急难情形,实行24小时先行救助,特别紧急的2小时内先行救助,事后补办手续,简化优化救助程序。今年以来实施临时救助2.26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410万元,另外,为缓解低保家庭大学生上学难问题,民政部门实施低保家庭大学生全程救助,对低保家庭的本、专科(含高职)新生及本、专科(含高职)在校大学生分别给予新生入学救助和在校生救助。今年共救助3120人,发放救助金550.8万元。

加强低收入人口监测,及时发现主动帮扶

一是主动发现、精准识困。坚持“大数据”比对和“铁脚板”入户两手抓,与济宁市残联、乡村振兴等部门对接,比对群众信息14万条,通过“大数据”对困难群众精准“画像”、反馈基层逐户摸排,做到主动发现、应保尽保。升级济宁市自主开发的低保、特困人员自动比对预警系统,实现在保对象死亡及车辆、房产等10项主要家庭经济状况每月自动比对、预警提示、调查停保等闭环管理。助力打造全省“核对域”,实现省、市核对平台上下贯通,与14个部门40项数据源信息共享,由市域核对升级为全省核对。做到“凡进必核”“在保必核”。

二是突出重点、专项排查。今年以来,先后开展城乡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专项排查、“兜底解忧暖民心”行动、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排查等3次专项排查行动,建立县乡联合研判、提级复审、“一事一议”机制,重点审核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是否符合扩围政策纳入条件,低保“单人保”家庭是否因经济状况改变符合整户纳入低保条件,近一年来已退保人员是否符合现有政策纳入条件。

三是智慧救助、高效便民。通过“爱山东”政务服务网和“爱山东”app,对困难人员救助申请网上办理,通过线下主动发现、主动告知,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今年以来,通过发挥“济时救”机制作用,不断强化兜底保障能力,全市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保障标准提高5%以上,低保标准实现“十九连增”。全市共保障低保对象15.3万人、居全省第3,保障特困人员3.9万人、居全省第2,认定低保边缘家庭人口1.1万人。

完善救助工作机制,提高救助帮扶质效

一是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印发《关于开展“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的通知》,在全市开展“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其中市级设立“济时救”特别响应救助基金,县级慈善组织设立11个慈善救急难项目,年投入340余万元,对医疗康复费用较重的困难群众实施分级救助;在333个村设立“济时救”慈善救助基金742万元,目前已支出94.4万元。

二是建立救助帮扶政策宣讲机制。印发《济宁市社会救助帮扶宣讲活动实施方案》《“济时救”社会救助主题宣传宣讲活动实施方案》,编制《民政为民服务手册》和涵盖14个部门38项政策的《社会救助帮扶政策宣传手册》,开展社会救助领域政策培训544场次,培训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协理员39313人次,组建县、乡、村救助帮扶宣讲团5390人,政策宣讲1.44万次,覆盖城乡居民138万人次。

三是规范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印发《关于规范完善社会救助“一事一议”制度的通知》,明确“一事一议”制度的适用群体、适用情形和工作程序,强化乡镇个案灵活处置、县(市、区)共性问题快速反应、市级政策引导,通过“一事一议”解决救助个案和群众急难问题,提升社会救助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