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刘建威

白石工业园全景图2.jpg

工作人员来来往往,环境安全中心里的指示灯闪烁如繁星,生产车间能源消耗的每一度电、每一个数据、每一次调试都被记录在案……走进惠阳区淡水洋纳工业区的伯恩精密(惠州)有限公司,一座座现代化、数字化的工厂宽敞明亮、整洁有序,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工厂的固有印象。

伯恩光学从成立之初,便严格按照“绿色工厂”模式建设,截至目前已在绿色低碳方面累计投入达数亿元。2019年至2023年,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伯恩精密(惠州)有限公司、伯恩高新科技(惠州)有限公司相继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据悉,我市累计有绿色工厂34家,居全省第4位;另有国家绿色园区2个,绿色设计产品286种,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在全行业中起示范带动作用。

绿色制造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持续在节能、降耗、增效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引导企业向“绿”转型,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断催生发展新动能,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节能降耗

“中水回用”每年减少自来水消耗600万吨

记者日前在伯恩精密(惠州)有限公司生产大楼顶楼看到,这里整齐分布着一排排光伏发电设施。“从2019年到2023年,我们加快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目前装机容量已达到14.8兆瓦,二氧化碳减排量达1.8万吨,相当于植树88万棵。”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能源管理部经理杨敏杰介绍说,伯恩光学四个园区的宿舍和工厂屋顶均装了光伏发电设施,目前累计发电量达3900万度,并计划在今年再建9.8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届时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客户对绿色能源的需求,同时加大公司的绿电占比。

杨敏杰透露,目前该公司在惠阳区永湖镇的储能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中,建成后储能容量可达10兆瓦时,能转移350万度电,可为企业进一步节约用电成本。

在工业污水的处理方面,伯恩光学专门建设了十余座污水处理设施,设计日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处理后水质均可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值得一提的是,该企业通过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即污水处理后变为指标合格的中水,再输送用到生产线上再利用,既实现了减排,又节约了水资源。对此,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环安部副经理汪鸿运算了一笔账:“据测算,‘中水回用’工程实施后,伯恩光学每年可以减少约600万吨的自来水消耗,相当于8万人一年的自来水用量。”

伯恩光学的绿色发展之路,正是我市全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我市围绕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行业,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生产制造全过程的绿色化,组织开展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创建,推动新型工业化。2023年,全市共有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是我市历年来一次性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最多的一年。

减碳降污

探索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共生之路

对企业来说,绿色制造、绿色发展既是社会责任,也是促进企业节约成本的有效方式。

作为全球锂电池头部企业,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近年将企业的初心使命持续升华,提出“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并于2018年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在绿色工厂建设过程中,亿纬锂能通过对电力、蒸汽、冷冻水、压缩空气等能源介质的计量与能流分析,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监测与碳足迹追踪。

此外,亿纬锂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利用园区屋顶资源、地面停车场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建成20兆瓦光伏电站,年二氧化碳减排量1.6万吨,相当于种植93万棵梭梭树。同时大力推行循环利用,积极构建“废旧锂电池-化学材料-电池材料-动力电池”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

无独有偶,202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近年来,德赛电池坚持污染防治和使用环保材料,在制造和服务过程中倡导节能增效,绿色低碳,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绿色制造的过程中,德赛电池持续改进节能工作、持续优化节能管理、持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各项节能改造及设备节能选型投入等措施,综合能源消费呈逐年下降趋势。

如今,惠州越来越多企业严格按照“绿色工厂”创建模式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助推生产制造工艺转型升级,以绿色、低碳为发展主题,紧密围绕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能源再利用等可持续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出一条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之路。

催生动能

高门槛引项目助推产业发展

绿色制造是一种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

为鼓励企业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支持绿色制造品牌创建,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对新获评国家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并持续关注企业绿色制造水平和效益,使其真正实现节能降碳、减污增效。

2017年,大亚湾石化区获评国家第一批“绿色园区”,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园区,这背后离不开“绿色规划”的引领。

自大亚湾确立发展石化产业起,石化区便坚持高标准统一规划,先后编制了《惠州大亚湾石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等,重点突出安全、绿色、一体化发展。此外,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环评专门编制了碳减排专篇,明确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园区,力争到2025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20年下降幅度约为16.0%,到2030年,整个园区年碳捕集封存量将达到410万吨,接近当前碳排放总量的20%,实现低碳园区发展的初步目标。

为了“将绿色坚持到底”,大亚湾石化区严把项目准入关,抬高门槛精准招商,大力打造“优等生俱乐部”,其中重点把能耗要求作为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的硬条件、硬约束,引导能耗指标要素向低能耗、高工业增加值的优质产业项目倾斜。如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项目装置单位产品能耗、中海壳牌三期乙烯装置的单位产品能耗均优于乙烯行业国内标杆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2023年,大亚湾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50,在全市县区排名第二,交出了一份绿色发展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