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早间,央行尊龙官方平台的公告,将于8月22日在香港招标发行3个月期200亿元和1年期150亿元的人民币央票。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出手发行央票,也是发行规模最大的一次。

截至6月底,央行已在港成功发行6期共600亿元人民币中央银行票据,其中3个月期、6个月期和1年期品种分别发行200亿元、100亿元和300亿元。

具体来看,一季度人民银行在香港发行 3 期共 300 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其中3个月期、6 个月期和 1年期央票分别为 100 亿元、50 亿元和 150 亿元。二季度的发行期数与规模与一季度相同。

同日,为对冲税期高峰等因素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开展204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401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操作, 其中mlf利率下调15个基点至2.5%,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1.80%,被市场解读为超预期的“降息”举动。

央行宣布mlf“降息”后,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6%大关,最低至2.554%,为两年来新低。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程度进一步加深,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旋即跌破7.28、7.29和7.30关口,随后进一步跌破7.31关口,续创去年11月初以来的新低。

多位受访人士向记者表示,人民币汇率止跌转升关键在于国内经济基本面,此时货币政策更是要“以我为主”,而mlf“降息”带来的汇率波动只是短期现象。

为何加大央票发行规模?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央行此时在香港发行350亿央票主要是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和支持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离岸央票是人民银行发行的中短期债券,可以吸纳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抬高离岸市场人民币融资利率,提高做空人民币的成本,进而起到稳定人民币汇率的作用。

另外,央票也是重要的人民币投资产品,离岸央票的发行有利于丰富人民币投资产品体系和人民币流动性管理工具,不同期限的央票发行有助于完善香港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进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稳健发展。

“央行这次宣布将在香港发行350亿央票,发行规模明显加大。”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记者,这可能是由于近期离岸市场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贬值幅度持续高于在岸市场,稳汇市政策因此再度出手。央票发行量加大,能够适度收紧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增加做空人民币成本。更重要的是,这是继7月20日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后,监管层再度释放稳汇率政策信号。

王青表示,近期人民币贬值势头再现,背后除了美元指数上扬带来的被动性贬值之外,主要与国内房企等信用风险状况引发市场关注、出口延续负增长、稳增长政策从出台到显效需要一段时间、当前经济复苏势头仍然偏弱等有关。这些因素叠加,对汇市情绪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过,当前稳增长政策频出,三季度实际经济复苏动能大概率转强,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币持续贬值。这是当前与4月到6月人民币较快贬值期间的最大不同。

在王青看来,监管层已释放清晰的稳汇率政策信号,若贬值压力持续加大,其他政策工具也将适时出手,这将对市场预期起到关键引导作用。此外,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行业运行态势给出了新的判断,下一步房地产支持政策会显著加码,行业风险也将得到有效控制,其对汇市的影响可控。本轮人民币贬值压力也将得到有效控制,短期内下破2022年11月低点的可能性较小。

人民币何时能够企稳回升?

当前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跌破7.3关口,距离2022年10月的低点7.3748也只有一步之遥。市场密切关注央行对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容忍程度,以及稳汇率工具箱何时再度开启。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后续人民币企稳甚至转为升值的关键影响因素仍在于国内经济基本面的修复幅度和持续性,尤其是内需的修复。考虑到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能助力经济基本面的修复,同时央行应对汇率波动的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因此短期汇率波动或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较大掣肘。

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所言,此次mlf利率下行,有利于为金融体系提供低成本中期流动性资金,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基本面持续稳步向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降息等利好政策落地,将推动我国经济运行出现实质性改善,改善经济基本面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稳定金融市场预期,为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推动经济基本面好转,是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的充分条件。”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常冉向记者直言。

王有鑫认为,要实现人民币汇率稳定,除了可以继续动态调整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实施逆周期管理外,最重要的还是应加快推动国内经济稳定复苏,提振和改善市场信心,经济稳则汇率自然稳定。

在他看来,短期虽然汇率波动有所加大,但市场已逐渐适应汇率波动环境,市场主体表现更加理性从容,跨境资本也未出现明显的异常波动,这意味着当前汇率的短期波动对货币政策掣肘有所减弱。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制定仍然要坚持“以我为主”,聚焦于服务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稳定国内流动性环境,推动投资回暖和房地产、汽车等耐用品消费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