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也让mrna技术再“火”了一把。
近日,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使针对新冠感染的有效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开发成为可能。
病毒学家常荣山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mrna技术对整个生物医药工业界来说,将可能取代抗体药物,是颠覆性创新。现在所有临床上有效的单抗药物的氨基酸序列都是已知的,只要把这些序列信息转换成mrna的核糖核酸密码即可,这个路径现在已经有不少公司在做,这样的产品未来一定会挽救许多人的生命。
获得诺奖
信使rna是一种单链长核糖核酸,能够传递dna中的遗传信息,经过翻译合成蛋白质。由于体外转录的mrna不稳定且难以传递,加上体外产生的mrna会引起炎症反应,很长一段时间,开发用于临床的mrna技术进展十分有限。
卡塔琳·考里科的科学研究包括了rna介导免疫活化,她与德鲁·魏斯曼一道,共同发明了修饰核苷mrna技术来抑制mrna的免疫原性。这一发明使得mrna 治疗手段成为可能。她与德鲁·魏斯曼是两项非免疫原性修饰核苷rna应用的美国专利的共同发明人。该技术被授权给了biontech和美德纳进行新冠疫苗的研发。
评奖委员会进一步表示,这一成果消除了mrna临床应用道路上的关键障碍,开发mrna疫苗的灵活性和速度为针对其他传染病疫苗的开发铺平了道路。未来该技术还可用于输送治疗性的蛋白质并治疗某些癌症类型。
10月4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在发表于“华山感染”公众号上的文章中点评mrna疫苗技术获得诺贝尔奖时称,mrna疫苗技术的落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盗火”,预示可能会带来生物医药领域的巨变。
是机遇也是黑洞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爆红之下,已有多家mrna公司开始转型。
8月8日晚,新晋疫苗龙头康希诺官宣将“下海”给mnc打工做cdmo了。公告称,康希诺已与阿斯利康签署了《产品供应合作框架协议》,其将向阿斯利康提供合同开发和生产服务以支持后者的mrna疫苗项目。
7月19日,mrna明星企业斯微生物旗下天慈工厂暂停试运行,不久后,公司及其创始人李航文被限制高消费,这距离斯微生物官宣正式完成数亿元的pre-d轮融资还不到两个月。
更早一些,6月27日,百克生物发布公告称,按照一次定价、分期实施的原则,拟分步对mrna公司传信生物进行增资及股权收购,并最终持有其100%股权。这也意味着,第一家mrna初创企业正式向资本投降。
尽管已有企业退场,仍入局者不在少数。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截至2022年3月,全球mrna药物进入临床管线的共有56个,研发主要集中在疫苗领域,约占84%,而治疗性药物占比约占16%。除新冠疫苗紧急上市外,其他大多处于早期阶段,mrna研发主要处于临床i期阶段,约占总数量的40%。
国内方面,目前至少已有7家公司的mrna药物获得cde临床批件,其中,艾博生物/沃森生物的mrna新冠疫苗产品在7月获得了ⅲ期期中分析临床研究报告。除上述企业之外,艾美疫苗在今年6月开启了mrna疫苗lvrna009作为加强针的3期临床研究;瑞科生物也在6月宣布其全球首款冻干mrna疫苗r520a在菲律宾正式进入临床。
不过,多数业内人士认为,mrna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指出,除了传染病疫苗领域,mrna将逐步拓展到肿瘤治疗和再生医学等更广阔的市场。相对其他技术而言,mrna在肿瘤疫苗尤其是个性化疫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mrna易于同时表达20个以上的肿瘤抗原,序列设计和生产快速,是最具个性化肿瘤疫苗潜力的技术平台。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亿剂mrna新冠疫苗的接种验证了其效力,同时也使得整体核酸药物研发热度再次升高。核酸药物适用的靶点丰富、特异性强,能够从源头对疾病进行干预。目前全球已有数十款核酸药物上市,并取得了积极的市场反馈,核酸药物行业发展方兴未艾。
张文宏也在前述文章中表示,更重要的是mrna技术的临床应用从此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通过mrna 技术用于疫苗的研发和应用,以及应对大流行的成功,标志着人类掌握了直接输注核酸在体内表达所需要的疫苗成分或者其他疾病治疗所需要的蛋白组分,对于肿瘤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将带来极大的前景。”